close



  設立框架和確認催眠反應

  接近催眠和產生催眠狀態的最後一項技術,是設立框架和確認進行中的反應為催眠表達。這包括在引導來訪者朝向深化催眠和更多的無意識自主時,通過言語和非言語強調來訪者的各種反應。

  1、對反應設立框架。這項技術包括選出各種反應並將其描述為無意識的動作(即產生無意識為自我利益自主運作的能力)生成的證據。使用這項技術,要注意使用准則:本質上任何行為都可用來產生催眠。在催眠背景下的行為是標志著當前過程的無意識自主行為——例如,呼吸、眨眼、姿勢。可以在談話誘導中點綴各種解釋來為這些反應設立框架。例如:

  在每個例子中,都將一個無害的反應說成是反映了催眠的產生。當以非言語而有深意的方式進行強調時,可以強化該反應的體驗,因而深化它(以新的方式)作為催眠現像(“外觀”)的功能。

  要讓這項技術獲得成功,治療師要將這些反應看成在真的本質上就是催眠。這在人際催眠中最容易實現,治療師可將簡單的反應看做潛在的催眠現像,並好奇這些反應將會何時、如何證明無意識動作和體驗性專注的性質。正如艾瑞克森所提到的那樣:

  你對病人的態度決定最終的結果……如果你希望有催眠效果,你最好照你所說的那樣去做……你的全部經驗應該教會你:不要要求病人去做超出他們能力的事情。當你給病人暗示時,最好記著:“我知道這個病人會失去痛覺——我知道這個病人會失去痛覺——我知道這個病人會失去痛覺。”

  技術催眠治療的效用取決於治療師非言語地實現和傳達潛在的催眠表達的能力和意願。也就是說,治療師不只是要描述,還要體驗到行為的催眠相關本質。催眠不只是“一種談話的方式”,它是一種創造出再生性的、自我提升體驗的方法。

  催眠框架也適用於症狀性表達。需要重申的是,症狀現像其實與催眠現像非常類似,主要差異在於它們所發生的情境。了解到症狀性表達的意念動力本質就是無意識自主運作的證明後,治療師可以重構這些表達,從而實現治療性的價值。症狀就此成為自然催眠產生的基礎。例如,一位女士就如何與丈夫相處前來求助。但凡她丈夫看別的女性,即使是看電視中的女性,她也會強烈嫉妒。她的“嫉妒誘導策略”——用來誘導症狀性催眠的固定行為模式——包括強烈的眼睛固定、隧道視覺;換句話說,她表現出產生催眠性知覺轉換的驚人能力。證照將這項技能作為使得其無意識心理為自我利益自主運作的一般能力的證據而設立框架之後,我把它作為產生催眠和提供催眠治療建議的方式來加以利用。

  這樣一來,來訪者的症狀誘導策略便成為誘導治療性催眠的基礎。而兩種策略價值的差異,來自它所發生的關系情境。治療師負責確保安全狀態、生物節律感(如:連貫的呼吸、肌肉放松),以及自我提升的意圖。來訪者提供誘導策略,治療師與來訪者合作,以分化出誘導策略從而將它應用於不同的目標。

  2、確認催眠反應。這項技術與設立框架系密切相關,主要差別在於它是把已經設立框架(內隱的或外顯的)的反應承認為催眠。可利用的一類行為是表4、2中列出的顯示催眠的行為(如:運動抑制、言語減少、呼吸改變、臉部肌肉平坦、眨眼改變)。當這些線索出現時,艾瑞克森催眠師會用簡單的描述承在職進修認它們“就是它……你真的能讓你的無意識為你的利益做出反應……”這會讓來訪者了解到治療師對其體驗轉換很敏感,從而增強雙方關系中的信任和和諧,同時也加深並加強了來訪者的催眠反應。

  與自發產生的催眠標記相關的是治療師暗示的催眠反應。這些暗示可以有很多種(如:閉眼、放松、手指的信號、體驗性專注),而在暗示與反應之間可能有時間延遲。但當暗示的反應真的出現時,應當簡單地馬上承認它是自主的無意識再生性成長的證據。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催眠
    全站熱搜

    yourspa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